
10.5万亩,全年水果总产量11.5万吨;主要有杨梅、梨、桃、李子、葡萄、西瓜、草莓等近20个种类,水果种植业已成为乌当区现代农业
“我家种有30亩杨梅,每年杨梅鲜果产量达3万多斤。以前在成熟期如果鲜果滞销,有很多果子就烂在树上,很可惜。近几年有杨梅加工厂及时来大量收购我们的鲜果,每年我家卖杨梅鲜果收入有10多万元。除此之外,我家还依托阿栗杨梅园,开办农家乐,生意也很好……”阿栗村村民刘光荣说。
乌当区水果有如此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产量,要在其成熟采摘期完全卖完,仅靠单纯的鲜果销售无法实现。为保证全区广大果农的利益,乌当区各级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认真琢磨本区“土特产”,积极引导、支持有志商家到乌当投资建厂进行水果食品深加工,提高水果附加值,同时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贵州黔滋梅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在乌当区最早投资建厂经营杨梅等鲜果加工的企业。
该公司于2016年在火石坡食品工业园注册建设加工厂,于2017年正式投入生产“黔滋梅冰杨梅”杨梅汁产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公司现在每年在乌当区各乡镇收购杨梅、刺梨、蓝莓等水果占其总收购量的70%以上,每年为乌当区果农实现收入300多万元。公司加工生产的杨梅汁、刺梨汁、蓝莓汁等产品通过抖音、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往“北上广”及柬埔寨等省外和国外。同时也通过线下,向贵阳市及周边州、县、市的农产品超市、商场、餐饮店进行投放销售。
“我选择在乌当区火石坡食品工业园投资做杨梅汁生产的主要原因是乌当区有大规模的杨梅种植面积,产量丰富,品质也好。”公司总经理崔翔说,他将在未来两年时间内,扩大水果加工规模,在现在的两条生产线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生产线,增加水果加工种类,提高加工产品产量。
乌当区的水果加工企业,除了贵州黔滋梅食品有限公司之外,还有贵州黔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兴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这些水果加工企业大量收购乌当区的各类水果进行深加工,生产出消费者喜欢,市场前景好的各种水果食用商品,这不仅延伸了水果产品的产业链条,也保障了果农的收入。”乌当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吴吉华说。
水果加工在延伸产业链条的过程中,还增加了各个环节所需要的若干劳动者的经济收入。
“在我公司的水果加工工人有30个,全部是乌当区人,他们的月工资达3500元至4500元不等,全部工人一年的工资总收入达120多万元。”贵州黔滋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翔说。
乌当区在推动水果深加工的同时,也全面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农业,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实现一产连接三产,又一途径延伸了水果种植产业链。
乌当区立足乡土特质、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利用都市近郊优势,打造了如阿栗杨梅采摘园、新堡葡萄采摘园、水田酥李采摘园、下坝樱桃采摘园、百宜蓝莓采摘园、百宜黄金梨采摘园、偏坡黄桃采摘园、羊昌草莓采摘园等一批水果采摘体验园,同时举办水果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和音乐节、文化节等,吸引大批游客,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目前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新场镇尖坡村、下坝镇谷坝村等3个村已成为市级“一村一品”水果专业示范村。
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民宿兼农家乐“骆越菌苑”总经理何丽娟介绍,三牛注册链接为了实现农家乐和周边的水果种植大户共同发展,彼此间进行了合作,相互推荐游客到对方那里去体验采摘水果和就餐、住宿,形成互惠让利顾客的模式,实现双方“共赢”。
相邻“骆越菌苑”的马头村西梅采摘园种植有从美国加州和我国新疆引进的西梅名贵品种紫色法兰西、玫瑰红、恐龙蛋等30亩。“今年,由‘骆越菌苑’推荐来我这里进行观光,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就有600多人,帮助我多增收了10000多元。”西梅园经营者冉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