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一勺晶莹的猪油浇头,便能点亮整个餐桌;一块月饼切成四份,分着吃也能甜到心里。
八十年代的中国,没有琳琅满目的超市,也没有随处可见的外卖,但那时的食物,却成为许多人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
是什么让这些简单的饭菜,被一代又一代人念念不忘?是朴素中的满足,还是背后藏着的故事?
春天,种上黄瓜豆角;夏天,菜园子里的西红柿茄子长势喜人,到了秋天,空地上还能收获南瓜、玉米……
不过,为了卖钱买布置新房,这些蔬菜大多会被拿去集市上卖掉,自家舍不得多吃。
春寒料峭时,荠菜野蒜破土而出;盛夏到来,薺菜灰灰菜长得正茂……虽然不值钱,但这些天然的馈赠,填饱了几代农民的肚子。
一年到头,村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这时候,才有机会吃上自家喂的猪肉。
寻常人家,杀年猪都舍不得一次吃完,炖一顿肉,剩下的晒成腊肉,够一家人吃一整年。
面是自己种的小麦,肉是自己喂的猪,再配上自制的腐竹、木耳,吃一口下去,唇齿留香,乡愁满满……
榆钱、洋槐花,能将就着吃;柿子、花生,摘过瘾了现吃,剩下的晒干,过冬时就是孩子们的牙签。
总的来说,80年代的农村,虽然还达不到丰衣足食的标准,但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大米白面虽说还受配给制限制,但品种已经多了起来,偶尔吃顿细粮也不是啥稀罕事了。
得亏不少城市家庭还办了自留地,自己种点菜,喂几只鸡,才不至于把票子花得那么紧巴。
有了自家蔬菜,平日里吃个西红柿炒鸡蛋、茄子煮豆腐,那叫一个香!当然,老母鸡下的蛋可舍不得天天吃,得攒着,等亲友来访时露一手。
每个月,牛奶站都会定量供应,孩子们拿着奶票,能换到一瓶,就跟过节似的高兴。
豆腐、豆干、豆腐丝……这些如今被视为健康食品的玩意儿,在那时可是细粮的代名词。
那时,孩子生病打针,医生总爱发一粒糖果安慰,于是乎这宝塔状的小药片,成了孩子们的定心丸。
如今的城市,高楼林立,商场遍地,不论山珍海味,还是水果零食,只要你想吃,随时都能买到。
那饱含着汗水的馒头,那洋溢着亲情的肉汤面,还有那一碗碗冒着热气的豆浆……正是这些食物,承载了中国人砥砺前行的力量。
但回望80年代,我们不能忘记,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一点一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书写了整个国家腾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