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牛注册-首页
搜索
  • 网站注册
  • 网站登录
  • 网站招商
  •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以五谷杂粮为笔让农耕文化“潮”起来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4-16 04:32 文字:【 】【 】【
    摘要:在绵阳,有一群有趣的人,在烟火之上,乘国潮风起,创造着方兴未艾的艺术,守护着不可多得的手艺,他们是绵阳守艺人。即日起,本报推出《国潮正当时绵阳守艺人》栏目,和大家

      在绵阳,有一群有趣的人,在烟火之上,乘国潮风起,创造着方兴未艾的艺术,守护着不可多得的手艺,他们是绵阳“守”艺人。即日起,本报推出《国潮正当时绵阳“守”艺人》栏目,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在国潮中的“守”艺故事。

      明媚的春光里,走进位于涪城区丰谷镇大西街的鑫田粮艺传习所,墙面上,错落有致地挂着以五谷杂粮为材料制作的粮艺画。一侧的屋子里,陈列着各类农具,也有植物的种子。屋后的小院有一个地块,油菜花正恣意绽放。传习所的主人潘德贵正与两位绵阳城里来的朋友,畅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回归。

      鑫田粮艺传习所是潘德贵在2018年底租下丰谷老粮库改建的,集非遗传承、农耕文明展示、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下农耕文明的记忆。

      鑫田粮艺传习所,从外面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还有点破旧。推开木门,一幅幅精致的画面便猛然间闯入视野。

      那些画面,都是近年来潘德贵以五谷杂粮的种子为材料镶嵌制作的,其中以诗词作品居多,还曾经举办过主题展览。此外,还有一些他近年来创作的《道德经》《耕织图》《二十四节气》《丰谷井记忆》等作品。

      隔壁的屋子是农耕文明博览馆,陈列着潘德贵多年来收集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有水车、风车、犁耙等农具,粮站收粮时的计量、验级工具,还有上百瓶农作物种子标本,这也是他创作粮艺画作品的材料。

      曾经有不少人对潘德贵说,走进鑫田粮艺传习所和农耕文明博览馆,感受到的不仅是农耕文明的记忆,还有浓浓的乡愁。

      什么是乡愁记忆?潘德贵认为,科技进步推动了耕种方式的改变,曾经的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忘,以至于很多人“不识五谷,不知节气”,一些城里的孩子将麦苗当作杂草,甚至还有的以为“大米就是从超市出来的”。作为一名从事粮艺画的民间艺人,潘德贵以为,自己有责任帮助人们将缺失的文化找回来、传下去。

      2018年底,他将丰谷老粮库两间废弃的库房租赁下来,改建为鑫田粮艺传习所和农耕博览馆,传承鑫田粮艺制作技艺,展示作品和植物种子、农具,普及传播农耕文明。

      采访时,绵阳城区一所学校的老师打来电话预约,计划周末带着儿子前来体验粮艺画、认识农具和作物种子,潘德贵爽快地应承下来。

      这样的周末体验预约,已经成为常态。甚至一些绵阳城区的学校、培训机构,也会利用周末前来开展研学体验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传习所和农耕文明博览馆,让潘德贵感到特别高兴。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

      潘德贵说,记得2018年底将丰谷老粮库租下来后,听得最多的是不解与嘲讽,甚至有人说,原本就要拆除的老房子,能整出啥名堂?但潘德贵表现得很执着,他将多年来的积蓄和每个月并不多的退休金投入进去。这一干,就是五年多,累计投入超过30万元。

      付出,最终得到了人们的理解。特别是一些粮油系统的老职工听说后,认为他“干了一件好事”。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了,潘德贵总是以实物为例进行详细讲解,从种子讲到播种、收获,从老物件用途讲到使用方式、使用的节气,让参观者逐步认识农耕文化。

      从播种到收获这个过程,是不是很辛苦?每次讲解完毕,潘德贵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回答“很辛苦”。他又笑眯眯地说,既然知道辛苦,是不是应该珍惜粮食?孩子们回答“我们要珍惜粮食”。

      每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潘德贵就喜滋滋的,这就是对文明的传播,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传习所内的工作台上,有一幅正在制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这是成都一家艺术机构定制的,全套共46幅。

      在潘德贵的日程中,每个月会轮流去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安州区桑枣中学、涪城区丰谷小学等学校开展粮艺画培训教学,有时候也会参加主题展会。其余的时间,他会一边完善场地建设,一边进行创作,也接待各地前来的体验者。

      “很多订单,都是通过教学、体验活动和展会带来的。”潘德贵说,记得2022年参加“绵品出川”东莞行时,广州一家书院负责人看到粮艺画作品后感觉“很惊奇”,现场定制了《二十四节气》《清乾隆耕织图》各一套。今年春节前夕,游仙区一所培训机构组织学生到鑫田粮艺传习所体验,带队的老师在第二周专门带着孩子前来,还定制了一幅粮艺与水墨相结合创作的《秋韵》,以及三幅《心经》。

      让潘德贵感动的是,每一个订单,他都会听到“潘老师,你说好多就是好多,不讲价”。那些客户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粮艺画作品,他并没有“往高喊价”,反而主动降价。“无论多少,都是在间接地支持传习所、农耕博览馆建设。”潘德贵说。

      曾经有人建议潘德贵引入投资“做大做强”,但他不愿意过度商业化,也不想让文化的传承变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虽然困难不少,但他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更多]鑫田粮艺传承人潘德贵安州道德模范张久良感人故央视关注:绵阳北川发展“央视关注绵阳:学手工 品点赞!四川省“新时代好少让城市有爱无“碍”!绵阳主办:绵阳日报社 违法举报:绵阳市网信办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5 三牛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