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湖南祁阳市的一家超市门口,出现了一幕不同寻常的场景。执行干警们不再身着法袍,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卖家”,在超市门口吆喝着售卖水果、蔬菜、水产以及冷冻食材等商品。这一举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围观,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了解,这是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2月28日傍晚时分,祁阳市法院收到了诉前财产保全裁定书,需要对当地某连锁超市内的所有财物进行查封。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避免引起400余户供货商集体上访,法院迅速行动起来,连夜组织人员前往市区及周边乡镇,对三家涉案超市进行了全面查封。
随后几天内,法院工作人员与政府代表、商户代表共同参与了货物清点工作,以便于后续处理。3月3日,部分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希望尽快变卖这些短期保存类商品以减少损失。于是,次日上午9点整,一场特殊的拍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执行干警们开始现场公开出售那些已经被查封但易腐烂变质的食物。
从红提到鲜鱼,从青菜到冻肉……每一件物品都被标上了比市场价更低廉的价格标签。“这箱红提60元起卖,有人出价吗?”随着主持人洪亮的声音响起,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来竞相报价。最终,“53元,第一次!”成了当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交价格之一。据称,由于新鲜度高且售价亲民,许多商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对于此次行动,祁阳市法院表示,目前仍在继续对剩余商品进行变卖处置,尤其是那些容易损坏的冷冻生鲜类产品将被优先处理。同时,他们还强调说:“我们保证所有出售的商品都是新鲜的,通常不会出现售后问题。”此番言论无疑给消费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合理呢?从法律角度来看,当债务人无力偿还欠款时,通过合法程序对其名下资产进行拍卖变现是常见做法。但是选择直接在公共场所进行销售,则显得有些另辟蹊径。一方面,它能够快速回笼资金,减轻当事人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公平性争议,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这场“限时抢购”中来。此外,如何确保整个过程透明公正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论如何,祁阳市法院此次尝试无疑为解决类似难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地方效仿此举,在保障各方权益的前提下寻求更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