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牛注册-首页
搜索
  • 网站注册
  • 网站登录
  • 网站招商
  •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文汇智库 徐根兴:让美丽乡村成为大都市的标配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1-01 09:41 文字:【 】【 】【
    摘要:2021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

      2021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体现。上海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既要建设好美丽乡村的“小三园”:菜园、果园、花园;更要建设好美丽乡村的“大三园”: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幸福乐园;不断提升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这是大都市美丽乡村的美好途径、前景、愿景。实现上述规划目标,让大都市的乡村可以真正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美丽乡村,成为大都市完整地域形态的标配。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乡村不是大都市的附庸,更不是大都市扩张的“土地备份”,而是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是珍贵的稀缺资源。大都市乡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生态、文化上为大都市增色。大都市的乡村,为都市提供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空气、水源、自然环境等生态产品,调养着市民的胃、保护着市民的肺、怡养着市民的心。因此,是大都市需要乡村,是市民需要乡村,是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乡村。大都市的乡村振兴,是乡村拥有与城市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大都市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和文明多样性的战略需要。有了这样深度的价值认同,大都市就会自觉贯彻中央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积极主动地建设“都市里的乡村”。

      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发达的农业,发达的大都市应该有发达的乡村产业,有现代农业,才会有现代乡村,大都市有条件有能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具体表现在:第一,提高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程度,拉长农业产业链的长度和强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拓展农业产业融合的形式,增强农副产品竞争力。第二,大都市的科技、资本、人才方面的丰富资源,有利于培育和引进农业优势企业,构建农业产业链,产供销可以在更广阔空间上形成合理分工,把农业生产在更广域的范围内连接起来,通过大都市农业、气象等科技资源的运用,培育种源,拓展市场,把市民需求与农民生产有机地连接起来。第三,大都市更有经验做好农业品牌和地理产品推广,提高农副产品的价值,让“乡村味道”香溢都市。大都市有能力按照中央要求,开展农业种源培育,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做好农业新业态的培育,把乡村农业特产做成乡村产业,在拉长产业链中增加经济效益,让大都市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惠及乡村。第四,大都市对农副产品的巨大需求,可以让乡村产业大显身手,为农业在“接二连三”“隔二连三”中做好“第六产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因为大都市对净菜的需求越来越刚性,一方面是因为居民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另一方面是因为垃圾减量化的需要,因此,农产品深加工、净菜配送等等需求成为大都市很大的市场需求。另外,乡村旅游、吃住行方面的产业化,为乡村提供了非常大的市场机会,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和民宿已经成为网红地。因此,乡村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增值,可以成为大都市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市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摩天大楼、时尚、现代、气派、绚烂,还需要宁静、空旷、朴实、传统、慢节奏,这就是乡村存在的理由,美丽乡村是大都市整体美、层次美的重要体现。上海金山区提出把乡村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他们要“美环境”“种风景”“增颜值”“植文化”,把大都市乡村建设成为“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青”的美丽家园,“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大都市后花园,让村民愿意住、市民愿意来。同时,乡村的风俗习惯和建筑风格、具有浓郁乡村传统的老街和乡村文化遗迹,就是一座座微型的社会历史文化陈列馆,对于上了年纪的市民来说,是一种亲切的回忆,对于年轻的市民来说,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新鲜。再有,乡村衣食住行条件的不断改善提升了乡村的生活品质,实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与大都市连接,正在吸引更多的人走向乡村创业、就业、旅游、居住。

      大都市的乡村,应该是幸福的乡村。依靠大都市的交通、服务体系,可以辐射乡村,让衣食住行比以前更便捷,让上学、看病、养老比以前更便利。上海郊区正在推进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还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大都市有更富裕的通用人才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政策举措鼓励市区的人才向乡村流动,既可以发挥很多人的特长,又解决了乡村通用人才的缺乏,这是大都市对乡村最有力的支持。大都市的乡村,应该更好地体现幸福感,希望能够看到像有些学者形容的那样:远看有灵气,近看接地气,特殊时期很景气,多数时期有人气。活在乡村不委屈,干在乡村不吃亏,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旱涝保收、生活无忧、天蓝水秀、尊老爱幼”的幸福场景,真正扭转多少年来人们从千方百计离开乡村到回归和向往乡村的转变。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上海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5 三牛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