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球科技巨头仍在城市消费市场中短兵相接,拼多多依然将资源专注于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农业
这不仅仅是情怀,更是一场战略布局:走对了,它将手握中国农业数字化的钥匙;走错了,则可能被资本市场无情抛弃。
2025年Q2,拼多多交出了一份看似“矛盾”的成绩单:营收1040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307.5亿元,同比下降4%。这是其连续第二个季度利润下滑。
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曾坦言:“拼多多不是一家传统的公司,在投资决策中,我们不太注重单个季度的财务表现。”
联席CEO赵佳臻也曾表示:“我们不太注重单个季度的财务表现,而是着眼于提升长期的内在价值。”
钱流向了哪里?答案是农业——冷链建设、技术推广、农户培训、品牌孵化…… 所有这些投入,都无法在当期财报中完全体现,却为未来十年的增长埋下伏笔。
高盛算了一笔账:目前农产品GMV约占拼多多总GMV的20%,若能提升至30%,将带来超过3000亿元的增量GMV,并显著拉升整体货币化率。
而对于中国农业而言,拼多多的这一战略调整,并非一次简单的电商助农,而是一场由00后新农人、AI技术与平台生态共同掀起的农业数字化转型浪潮。
陈磊曾表示,农业的数字化改造需要诸多设备和软件,但首先是需要既懂农业、也懂电商的数字农业“新农人”。
而这批新农人正在加速涌现——拼多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农产品上行报告》释放出明确信号:00后农货商家数量激增30%。
直播再造渠道:把直播间直接架进田间地头,播种、灌溉、除草、收割全流程透明化展示,彻底击碎“黑箱”流通模式,让消费者直观看到农产品的“出生环境”。
数据驱动生产:凭借拼多多平台的消费大数据,不再“产什么卖什么”,而是转向“要什么种什么”,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实现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无缝对接。
品牌引爆市场:用互联网思维包装农产品,通过年轻化营销把土特产变成网红爆款,打破“好货卖不出好价”的困境。
云南昭通“噜咪啦” 薯片堪称00后运营的典范:其00后团队精准捕捉Z世代猎奇心理,将老板试吃折耳根薯片的画面剪成“猫meme”短视频,单条互动量达179万次;还根据粉丝“许愿清单”研发黑松露牛干巴、傣味舂鸡脚等新奇口味,推动产品复购率飙升至35%,让区域品牌成功出圈,成为Z世代追捧的网红零食。
可以说,00后新农人的崛起,正从根本上改写农业“重生产、轻市场”的价值公式。
而拼多多不仅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舞台,更从流量、技术到供应链,全面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
农产品上行之难,难在产供销一体化能力的缺失——优质特产“藏在深山无人知”、运输损耗高、供应链不稳定,这些问题曾让无数农户陷入“丰产不丰收” 的困境。
2025年4月,拼多多宣布启动 “千亿扶持” 计划,在农业领域同步推出“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正是瞄准这一痛点,从产地基建、供应链优化、品牌打造多维度发力,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
冷链物流降损耗:深入农产区建设产地仓、打通冷链干线,将生鲜农产品损耗率从传统的30%以上降至个位数。仅2025年上半年,平台海鲜水产销量同比增长48%,时令水果增长51%,冷链能力的飞跃是核心支撑。
数据反哺定产线:通过消费端大数据,向农户输出“什么好卖、哪种规格受欢迎、何时上市价格最好”的决策建议,推动种植标准化、商品化。如今,平台上,蓝莓、牛油果等高溢价水果正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
数字溯源建信任:联合地方政府推进品质标准化与数字溯源工程,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农产品的种植地块、农事记录、采收加工及物流全链路信息,彻底解决“买得不安心”的信任痛点。
截至目前,“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已先后走进随州稻米、昭通土豆、昆明鲜花、商丘鸡蛋、抚州竹笋、仙桃水产、舟山海鲜、贵州刺梨等数十个特色产业带。
针对各地商品特点与产业优势,拼多多一一给予定制化扶持:通过丰富产品矩阵、优化店铺运营,解决生鲜商家“季节性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区域品牌打造,助力各地特产实现溢价销售;通过数字溯源,让优质特产“扫码可溯源头”,强化消费者信任。
拼多多发布的《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数据显示,在“多多好特产”的扶持下,全国各地农产品加速出村进城,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而在西部产区,平台销量同比增长高达58%,可见,“电商西进”有效激发了区域经济活力。
更关键的是,拼多多的农业战略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平台的投入既顺应政策导向,又能借助政策红利深化布局。
华兴资本将这套打法评价为“一石三鸟”:既创造社会价值、赢得政策支持,又抓住增量市场、构筑业务护城河,还提升了平台形象、吸引高价值用户。
拼多多对农业的布局,并未停留在销售端的流量扶持,而是持续加码科技研发与基础设施投入。
其连续举办五届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让前沿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在今年的第五届大赛中,来自全球46支团队亮出AI种植、水培系统、生态育苗等多种前沿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赛博农人队”设计的八列可移动式栽培架,将温室空间利用率提升至200%,还通过多源节能技术使空调能耗降低40%以上;
上海交通大学“莓立方队”为草莓建立数字模型,用AI算法自动调节光、温、湿等环境条件,实现品质与产量双重提升;
韩国“K垂直农场团队”展示的圆柱形植物工厂新型灌溉系统,为未来无人化农业提供了新范式。
拼多多集团首席发展官朱政表示,大赛旨在为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实现的路径”。
想象一下:上海消费者下单30小时后,就能吃到湖北稻田现磨的鲜米;东北用户收到的赵县雪花梨,来自短视频里年轻人自家的果园……这种“产地直达餐桌” 的高效链接,正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要颠覆传统,而是要增强传统——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三牛注册链接让年轻人回到家乡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拼多多或许不是最早做农业的电商,但它很可能是最坚定把农业作为核心战略的平台。
从“帮助销售”到“深度赋能”,从“流量扶持”到“科技注入”,它正一步步构建起覆盖农业全链条的生态闭环。
预计2030年,中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规模将向25-30万亿元迈进,随着新农人崛起、科技深化与政策支持,农业或将迎来最好的时代。
而在这场“上山下乡”的数字革命中,拼多多正在以一贯坚持的“长期主义”,书写一个属于自己的农业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