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牛注册-首页
搜索
  • 网站注册
  • 网站登录
  • 网站招商
  •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 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0-17 12:10 文字:【 】【 】【
    摘要: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独具特色的大山大水孕育了丰富的农特产品。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曾饶有兴趣地提到了巫山脆李、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独具特色的大山大水孕育了丰富的农特产品。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曾饶有兴趣地提到了巫山脆李、巫山红叶、涪陵榨菜等不少“重庆宝贝”。2019年4月,总书记深入石柱县中益乡考察时,又详细了解了黄精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迈入新时代,步入新征程,重庆“土特产”在探索山区强县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子上,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重庆日报邀请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一起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做好重庆的“土特产”文章,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

      初春时节,巫山县两坪乡周家村,连片种植的脆李遍布山头,果农们正忙着施肥、剪枝、刷白……巫山县商务委外贸服务科科长吴光双介绍,春节后第二周,巫山县商务委就与巫山邮政公司进行了交流座谈,决定今年保持开通巫山脆李邮政航空(极速鲜)专线。待脆李成熟时,可继续保持早上采摘、晚上发货,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夕发朝至。

      巫山脆李不仅是中华名果,也是巫山县域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年6月底进入销售旺季。近年来,当地充分发挥电商作用,促进山区农产品更好对接大市场。

      由于巫山脆李对运输条件的要求比大多数水果更为苛刻,2022年,巫山县、巫山机场与中国邮政航空公司联合启动巫山脆李邮政航空产地直飞项目,极大缩短了巫山脆李传递时限,提升了生鲜品质。

      该专线以“一直航三直通”为核心,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川渝市场。其中,“一直航”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开通巫山机场至南京邮件集散中心直航;“三直通”辐射华中及川渝地区,开设巫山至重庆、巫山至武汉、巫山至成都3条陆运冷链运输直达线路。

      在“脆李航班”的加持下,巫山脆李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的收入。对此,我感触很深。2021年,我们下庄村引入浙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柑橘产业实行标准化管理,并由该公司提供销售渠道。同时,我们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电商作用,促进山区农产品更好对接大市场,今年也卖了20万斤、100多万元。

      要促进脆李、柑橘等山区“土特产”更好地对接大市场,可以整合政府、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等多方资源,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让农业企业帮助村民销售。加工企业还可以将农特产品加工成酒、蜜饯、罐头等,解决鲜果难保存、残次果难销售等问题。

      电商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可以通过实时销售和线上预售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土特产”的消费人群,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销量。此外,还可以在农旅融合上再下功夫,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游客来产地体验采摘乐趣,延伸“土特产”的产业链条,提升“土特产”的附加值。(本报记者 苏畅)

      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长江江心的平西岛,是涪陵区龙眼的发源地。近两年,南沱镇在平西岛上启动了生态农业园建设,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游、采果游发展,让岛上的龙眼古树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早在明朝年间,从湖广迁徙而来的村民就开始在平西岛上种植龙眼。上世纪九十年代,因盛产龙眼,平西岛成为南沱一带最富裕的村庄。三峡库区蓄水后,居民陆续迁出,平西岛成了无人居住的孤岛,但还遗留着500余株百年龙眼古树。

      为把这些古树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南沱镇启动了平西岛生态农业园建设。一方面,重点实施了库岸整治、鸟类生境修复等生态工程,不断优化岛上环境;另一方面,围绕乡村旅游体验,对龙眼古树进行了抢救复壮,规划建设了龙眼荔枝科普馆等,将平西岛打造为生态观光园。

      “如今,岛上已陆续栽种了6900多株龙眼荔枝苗木,涵盖了黛绿、妃子笑等十余种龙眼荔枝品种。”平西岛生态农业园项目部负责人说,他们配套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在满足生态观光游的同时,也为游客供应绿色有机果品等优质农产品。

      如今,平西岛已成为南沱乡村旅游的新晋“打卡点”。去年9月,龙眼收获时,数万名游客上岛采摘、游玩,带动周边旅游经济发展,加快了南沱乡村产业振兴步伐。

      江峡相拥、山水环绕,重庆拥有好山好水的优良自然资源禀赋,这是我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财富。把山水文化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胜势,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好山水生态、挖掘好历史文化,在注重传承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将生态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近年来,涪陵区集中打造涪陵“坪上新乡村”,为夯实农业产业根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我认为,要做大做强涪陵龙眼产业,除了推动种植生产、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叫响涪陵龙眼的品牌外,还应讲好产业故事,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积极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民宿、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其中,平西岛作为涪陵龙眼的发源地,建议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创新运用乡野化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意民宿等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努力留住乡愁乡韵,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本报记者 左黎韵)

      涪陵榨菜是鼎鼎有名的“国民下饭菜”。这两年,涪陵区以“科创+”为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形成了从种子繁育、栽培种植、生产加工、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科研体系。科技创新成为涪陵榨菜的核心竞争力,涪陵榨菜“身价”随之步步高。去年,涪陵榨菜品牌价值高达315.92亿元。

      近年来,涪陵每年都投入100万元用于青菜头良种繁育、病害防控研究,成功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涪杂一至八号”系列早晚熟青菜头杂交良种,提升了涪陵榨菜的品质。与此同时,他们还狠抓技改投入,围绕脱水、切丝、拌料等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使全区榨菜企业自动化生产比例达95%以上。

      涪陵榨菜集团负责人何京府介绍,去年涪陵榨菜集团锚定轻盐赛道,运用其独有的腌制、防腐等先进工艺,推出了减盐超30%的轻盐榨菜系列,上市仅一个多月,全国销量就突破2亿包。

      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还将以科技为引领,持续推进青菜头种业创新,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新材料等新科技赋能榨菜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榨菜产业科创基地。

      重庆丘陵山地资源禀赋和立地气候优势明显,这几年,我们聚焦种子、耕地和农机装备,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践行大食物观,实施科技兴农,落实藏粮于技,用现代农业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武装”丘陵山地农业,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农业发展之路。

      对涪陵榨菜而言,首先要坚持“科创+”构建核心竞争力,聚焦产业痛点,加大市区互动、产学研联动,大力实施涪陵榨菜宜机化品种与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创新研发,培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榨菜新品种,推动耕、种、收各环节配套机具装备不断迭代更新。同时,要以数字化为核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榨菜产业深度融合,继续锚定轻盐赛道,不断创新工艺、提升效率。此外,当地政府还应在平台培育等方面加大开放协同创新,打造智慧榨菜升级版,让涪陵榨菜入得了寻常百姓家也上得了高堂雅座,用科技赋能将“小菜头”变成“金疙瘩”。(本报记者 左黎韵)

      红叶刺绣、叶雕书签……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巫山红叶既可远观,亦可珍藏。

      近年来,巫山县立足巫山红叶这一天然美景,打好手上“特色牌”,深度挖掘红叶文化内涵,让文旅资源“活”起来,彰显更大的价值和魅力——小小红叶不仅是巫山乃至重庆的靓丽名片,也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叶”。

      日前,记者走进巫山县三峡里·竹枝村宁河刺绣门店,5名绣娘正在缝制红叶刺绣,展销台上摆放着各种带有巫山文化元素的绣品。围绕巫山红叶这一生态宝贝,当地开发了红叶刺绣、叶雕书签以及带有红叶元素的暖手袋、数据线等系列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购物体验,也让当地群众实现致富增收。

      宁河刺绣传承人王志英介绍,宁河刺绣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在丝巾上绣上代表巫山秀丽风景的红叶精美图案,既宣传了巫山美景红叶,又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宁河刺绣这样的传统技艺将巫山红叶之美展现出来,使红叶更增添了一份韵味,深受游客喜爱。

      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则将剪纸技艺与巫山红叶相融合,打造红叶叶雕,可作为书签,也可被装裱在木质相框中用于装饰。据悉,巫山县正筹备在县游客接待中心开办一家实体店,销售红叶类文创产品、农产品等。

      市委书记袁家军在黔江酉阳秀山调研时指出,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巫山红叶是“重庆宝贝”之一,在三峡景区大山深处的村民通过就地取材,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将一片片红叶雕琢成文创产品,作为三峡特色伴手礼,走上了重庆市文博会,摆上了旅游商品柜台,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新道路。

      优秀的文创产品,是了解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最轻便的载体,是展示城市形象、展现地域文化内涵、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交流的重要渠道,凝聚着特色文化精神,担负着推广地方文化的重任,文创消费已然成为文旅融合的新风口。依托乡村传统手工艺,大力开发文创产品,既可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深度发展,助推农文旅融合,也有利于打造乡村旅游IP,助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刘翰书 通讯员 董存春)

      黄精作为传统中药之一,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也在食品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日前,记者从石柱县中益乡获悉,继去年9月中益乡黄精面条首次走出国门之后,今年又将有黄精茶、黄精桃片、黄精果脯等系列黄精产品陆续“上新”。

      黄精面条去年首次走出大山远销海外,标志着当地黄精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

      据介绍,中益黄精面最大限度保留了黄精的药用功效,同时按适当比例加入其他辅材和精麦面粉,历经16道工艺38项操作流程,最终呈现出筋道有弹性、营养又美味的黄精面食。

      “预计到今年底,中益黄精面年产量将达到1000吨。”中益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延伸黄精产业链条、多元化发展黄精深加工产业,他们进一步整合资源,抓好政策配套服务,中益黄精食府、黄精文化馆、黄精体验馆等一系列与黄精有关的项目正在当地落地实施,预计4月中旬全面完工。后续,还将有黄精茶、黄精桃片、黄精果脯、黄精颗粒等系列黄精相关产品陆续推出。

      中益乡黄精面条走出国门、系列相关产品即将“上新”,是重庆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

      中益黄精的产业发展路子,我们樱桃井村也能借鉴。布福娜(苗语)是我们村的特产,这是一种苗家特有的集食用、药用、绿化、观赏于一体的新型水果。我们正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利用布福娜既营养又有药用价值的特性,培育特色品牌,延伸开发出面膜、贴膏、果脯、茶叶、洗发水等系列产品,让这一苗家特产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大大提高土地亩均效益。

      我们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在种植环节,打造了布福娜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感知环境体系,实现水肥自动精准管控种植;在加工环节,打造苗药智能示范工厂,通过设备联网实现工艺流程协同控制,提升原材料加工能力和产品合格率;在服务环节,通过汇集全产业链数据,实现产品质量数字化和可视化,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

      所以,山区的“土特产”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突出龙头企业的“头雁”带动效应,通过加强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四链”融合,助推产业提档升级。(本报记者 刘翰书)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5 三牛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